2008年6月25日

Facebook推出「minifeed + 留言」,網路上又多一個新玩法




美國最紅的社群網站Facebook於台北時間昨天晚上宣布,即將為佔最重要版面的「朋友動態資訊區」(minifeed),開放留言!也就是說,今天你看到「劉喬治和王飛現在變成了好朋友」,你可以馬上對這則minifeed留言:「哇,劉喬治,王飛是我以前的高中同學哩!世界真小!」
這不是普通的新功能。這是網路上又一個新玩法。一個月來,Facebook使用者應該已看到這件事的前兆。開Facebook會注意到,個人首頁右邊的「minifeed」部份,被Facebook宣布「再也不能關上」(cannot collapse),也就是說,每個人都被強迫看其它人的minifeed。然後Facebook月前也宣布一口氣加入YouTube、StumbleUpon、Hulu、Pandora、Last.fm、Google Reader等「外站」的朋友使用動態,變成minifeed,一改Facebook一貫以來的「關起門來自己做」的態度。
你就在納悶,Facebook是從log資料發現現在的minifeed點擊率愈來愈低嗎?他們到底在計畫什麼?自從2006年第三季Facebook推出newsfeed相關的「動態資訊」功能,告訴朋友們最近你朋友在線上幹了什麼事,雖招來七十萬大學生的抗議,卻讓它的社群黏性更強,整個站變得更好玩,會員數從一千多萬人,突然再次爆衝增加。如果說有一個自站小功能是對的,那newsfeed、minifeed就是Facebook的關鍵起飛的甜蜜點之一。當Facebook起飛後,每個社群網站,也都很「不要臉」的盡快的學了這個新功能,每個站都有「朋友動態資訊」。
現在,Facebook在這麼重要的東西上面加入「留言」,代表網路上的又一個大趨勢。這趨勢已經從今年爆紅的「Friendfeed」身上得到了證明。Friendfeed就是將朋友的動態資訊送給你看,你看到以後,可以隨意的下comment,現在Facebook只是把它學了起來。
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網站新玩法,而且是確定成功的新做法,因為它是,「先自動產生、再策動產生」的Web 2.0架站方式。
一個Web 2.0網站,「人」是最大的資產,因為大家都是因為朋友在裡面所以繼續在裡面。網站方面想操作這些「人」讓整個站更好玩,不外就是兩種東西:一、「策動這些人,主動給資料」,讓他們欣喜的寫文、留言、上圖、上影片。二、分析這些人在站內的動作,「自動產生資料」,讓他們多點東西可看可玩。
譬如,Mybloglog就是玩「自動產生」的資料,使用者只要到某地方拜訪,就留下他的大頭圖,使用者不必寫文、不必上圖、什麼都不必,就靠網站在那邊自動產生資料就很好玩。而twitter則是玩「策動產生」的資料,使用者在裡面寫東西、和朋友打屁。而,比較複雜的部落格平台(BSP)則是混合式的,主要是「策動產生」的部落格文章資料,但也有些「自動產生」的資料,如今天多少人來看、人氣多少、甚至有推有埋的,讓那些部落客本身自己回來多玩玩。現在,Facebook和Friendfeed帶來另一種方式。
「先自動產生,再策動產生」大有可為。Web 2.0無法請每一個使用者都上傳圖片不很容易,用I幣、K幣、B幣、Z幣來鼓勵又很老套,若是用這些「minifeed」來產生就容易多了。
從使用者身上萃取出一些有趣的「自動資料」,可以多到數不盡,資料愈多,留言就愈多。網站再也不必擔心如何讓使用者更主動去留言。大家的留言量,說不定會因此加倍,Web 2.0的「供賞比」也會加倍,出現其他新的玩法。所以,還有什麼點子,可以「先自動產生、再策動產生」?
(這至少已經暗示了Mybloglog這種部落格插件的一個重要的可微調的功能)

http://mr6.cc/?p=1920